2017年1月18日星期三

电影《海军上将》引出的几点想法

电影《海军上将》引出的几点想法 


李星 


资本主义复辟后,俄罗斯上层费了老大力气建设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国家意识形态。出于拉拢怀旧选民的现实目的,莫斯科当局并未简单封杀苏联文化遗产,而是让红色影视经典(从喜剧、谍战片到反映工人觉醒的《马克西姆三部曲》)发挥余热,同时积极推进教育领域对沙俄帝国的认祖归宗。无独有偶,俄国的亚洲东邻兼主要盟友「新民国」也存在类似现象:《我的祖国》为首的毛时代红歌继续得到官方传播,客观上强化了民众的国家认同。随着中俄剥削秩序的根深蒂固,两国统治者逐步放弃了复辟后过渡阶段的调和手法,光明正大地弘扬「列祖列宗」的压迫传统及价值标准。正如著名制片人帕尔菲诺夫所说:不可能既讴歌造反者又美化宪兵军官,「没法把它们和谐地堆在一起」1。在中国,吹嘘「抗日国军」的电视剧充斥着北京上海的荧屏;在俄国,十月革命的手下败将(比如白卫阵营「最高执政官」、海军上将高尔察克),纷纷走上神坛。 

高尔察克何许人也?他出身海军贵族世家,曾参与极地探险,寻找通向太平洋的北方航线。日俄战争与欧战中,他积功晋升为黑海舰队司令。1917年二月革命后,他被解职,暗地里与欧美政界搭上了线。
近十年来,高将军备受俄国文艺界与民族主义工商人士的青睐,各地的「社会贤达」不断给他立像、排演舞台剧、出书和摄制专题片,苦心包装高大形象。国家也频频向他致敬:2005年,弗拉德科夫总理恢复了北极某岛的帝俄旧称「高尔察克岛」;2006年,高某临死前蹲过的牢房改为纪念馆;2010年,黑海舰队建造「高尔察克号」护航舰。娱乐圈不甘人后,2008年推出大片《海军上将》,炒出不小响动。本片可谓「胡汉三和周扒皮眼中的理想王国」:军官是英挺的,贵妇是柔美的,皇上是仁厚的,祈祷是灵验的,司令是威严的,水兵是盲从的,赤匪是龌龊的,老爷是高贵的,袍泽是义气的,异族是背信的,失败是莫名的,上将是悲情的…… 难怪垄断资本的个别智囊对它也不太称心:「即便是爱国宣传的谎言,也须用量适中」2(《独立报》编辑部评论)。

但本片不仅是暴发户们过把贵族瘾的自娱产物,更宣告了新老有产者捍卫产业、权力和奴役制度的严肃决心。内战时期的高尔察克立誓「我们与布尔什维主义殊死搏斗,这一斗争不可能以条约或协定告终」3,复辟后的影视名流闻声鞠躬:「我钦佩高尔察克的责任感、不事声张的勇敢以及严整性」4(《海》片导演克拉夫丘克)。为了挽救即将失去的旧世界,「最高执政官」的部下大肆屠戮控制区内的罢工工人、抗税农民乃至同一阵营的政敌。今日俄国看似一潭死水,继承了白卫遗志的普京政权,依然警醒着准备扼杀大众反抗的潜在萌芽。是为《海军上将》透露的最重要潜台词。

一句话,当代俄国的资本家、大官和银行巨头们需要自己的阶级英雄,银幕上便来了这样一位英雄。片中其余种种(从「爱情」纠葛到海战场面),只是无关宏旨的票房噱头。

笔者无意过细挖掘有钱有势者自我美白的诸多恶心——茅坑越淘越臭!无论如何,高尔察克是一位富有个性的人物。历史转折的特定时刻,鲜明的个性往往是本阶级意志的聚焦体现。见微知著,对工人利益而言,至少能从高尔察克身上汲取以下教训。

革命危机来临时,有产者的反应差异很大。他们中间有人绝望,有人投机,有人颓废,也有人挺身而出重整山河。社会变革的震荡下,统治集团中间最果断、能干、有担当的那部分人,会试图力挽狂澜。他们或许不擅长、不关心乃至反对革除弊政,但肯定精通如何制服工农,保全「人上人」的既有地位。

与帝俄总参谋部的老朽长官相比,41岁荣升舰队司令的高尔察克精力充沛野心十足,显然更胜任扭转危局的擎天柱角色。皇朝覆灭后,起义水兵担心军官串联搞事。高尔察克放下身段,尽量麻痹刚刚掌权的水兵与工人代表会:「害怕军官搞阴谋,是荒谬的。他们(军官)与船员的比例是1:15-20人,实质上不具备任何危险性」5。他的折冲周旋,拖延了代表会针对死硬保皇党徒的甄别惩处,保全了一批白卫骨干(包括他自己)。随后,他来到彼得格勒,没有冒然参与乱糟糟的遗老遗少地下活动(往往歇斯底里而又一事无成),而是在帝国主义圈子中寻求大干一场的必要支持,并得到了它。

拥有多年基层、中高层行政(军事)管理经验,了解民众的弱点;摧毁社会革命的目标性极强;冷静、坚定、果决;一旦行动,对有组织工人毫不留情——高尔察克与其他主要白军领袖(从邓尼金到弗兰格尔男爵)不约而同地具备了以上品质。正是这类不乏智慧的铁血人物(不限于职业军官),有可能粉碎工人的解放事业。

身为被剥削者,工人长期缺乏对社会生产的主动控制(以及管理社会生活的经历\经验),也不掌握相应的一整套统治技巧。日常维权、群众运动直至夺取政权的初期,无产阶级作为一个整体,心理上、文化上对旧统治者处于下风,很容易掉进后者的各种陷阱。斗争越是深入,越是开始与敌营「干将」对阵,微妙心战的分量越重。当黑海水兵决定对军官全体缴械,高尔察克示威似地把军刀当众投入水中,维系某种无形威压。肃反机构证明,他沦为阶下囚之后,「举止带有充分的尊严」6(伊尔库茨克省肃反委副主席波波夫),一副身死骨不倒的架势。

另一方面,有产分子固然是社会的少数,但绝对数量可观,自身存亡时刻的动员率高得惊人:纨绔废物踊跃报名暗杀队,耳聋手颤的退休董事一肚子如何瓦解总罢工的坏水儿。相反,工人越是开始摆脱被动,越要克服长久积累的落伍偏见,才可能落实广泛的战斗团结。这个过程中,工人的取胜之道不在于泄愤式地消灭个别有产者(你会发现该死的混蛋太多,而工人能现实支配的「弹药」和时间都有限),而是让敌方受到实质的削弱。换句话说,不能幻想劳资对抗中的工人瞬间成熟,处处洞察先机,不要指望干趴下几个资本家,就能难倒统治阶级。比较现实的做法,是在具体冲突中,让压迫者的状态更糟。何谓「更糟」?当老板及帮凶陷入慌乱、互相牵制、穷于应付且开始失去判断力,这就是「更糟」的信号,这便是工人趁势追杀(或全身而退)的时机。

要办到这一切,工人必须提早深入了解对手,看准最危险的有产代表,找到打痛它的最佳部位、时机与手段。正如电影《教父II》所说:「要接近你的朋友,更要接近你的敌人」。


2011年10月21日




http://kp.ru/daily/24194/400635/ Парфенов возродил ?Намедни? 08.11.2008
http://www.ng.ru/editorial/2008-10-08/2_red.html От редакции: кино, война, белые, красные 2008-10-08
3高尔察克1919年7月24日签署的《致俄罗斯居民》呼吁书
4 《Российская газета》「Треснувшее время」22 сентября 2008 г.
5 《СтенограммыДопрос Колчака》
Ленинград,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, 1925
6 《СтенограммыДопрос Колчака》
Ленинград,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, 1925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